“金色产业”富了乡亲美了乡村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2日       来源:今日宁乡      阅读:677次

“金色产业”富了乡亲美了乡村

                                                                                                                 来源: 今日宁乡  |  2015-12-25 10:29:06   作者:文/图 李先强



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烟叶种植面积在全县名列前茅,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声名大振。


作为国家级贫困村的道林镇靳水村,首选烟叶产业脱贫致富,面貌焕然一新。


黄材镇松华村烟叶产业逐渐壮大,村里盖楼房、买小车的越来越多,正拓展旅游事业


              大屯营镇大屯营村烟农周孝泉脸上满是喜悦,身后的车库里停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

  前言:“在提倡戒烟并未完全禁烟的社会环境下,卷烟在国内外仍有较大市场,而烟叶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富民工程,也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能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就地致富,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配套,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所以,我们要重视和支持烟叶产业适度发展!”5月13日,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来我县视察烟叶工作时作上述表示。

  12月1日,县委书记谭小平为我县烟叶工作作出批示:“宁乡烟叶产业是当下我县乡镇发展、农民增效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烟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烟区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烟叶产业,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烟叶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县委、政府督查室要对此开展专项督查,及时通报情况,确保完成全年18万担目标任务。”

  12月2日,县委副书记、县长周辉组织召开全县烟叶工作会议,就全面贯彻落实小平书记批示精神和推进当前烟叶生产工作明确指示:“烟叶产业是我们从无到有培植壮大的一个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无论是抓精准扶贫还是全面小康建设,烟叶产业都是一个最好的产业。各乡镇各部门要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齐心协力做到规模和质量两手都要抓,2016年的烟叶生产在稳定质量的同时,要把重心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上来。”

  综合发展形势和现实需要,明年将是我县烟叶产业规模稳定的关键之年、质量提升的巩固之年、模式建设的提升之年。全县考核任务为种植烟叶5万亩、收购烟叶13万担;目标任务为种植烟叶7万亩、收购烟叶18万担。为此,副县长陈德奇在全县烟叶工作会议上作动员讲话说:“县委、县政府坚定烟叶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没有动摇。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县还没有其他农业产业能代替烟叶产业,烟叶产业仍然是我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个认识不能动摇,发展的决心更不能动摇!”

  全县烟叶产业发展新号角已吹响!全县上下正树立义无反顾发展烟叶产业的理念,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稳定产业的决策上来。来自基层的实践证明,是烟叶产业托起了农民的金色梦想,已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烟区群众,真正变“要我种”为“我要种”,富了乡亲美了乡村的“金色产业”必将越做越强。

  烟叶产业被农民誉为“金色产业”。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十二五”以来,我县抓住机遇、寻求突破,积极创造条件做大烟叶产业规模,期间累计产烟150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17.68亿元,烟叶税收3.32亿元,烟基项目投入6.18亿元,烟草行业扶持乡村各项经费近7000万元。这串数字来自于最近召开的全县烟叶工作大会上副县长陈德奇所作工作报告。报告掷地有声:“实践已经证明,烟叶产业是一个能够兼顾好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农村发展的好项目,是全国各地都在尽力争取的多赢产业!”

  临近新年,记者走访部分种烟乡村,发现“金色产业”富了乡亲美了乡村,烟叶的贡献有目共睹,大家种烟积极性高涨,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启示。

  启示一:烟叶产业已成为当下我县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烟区变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走进大屯营镇石家湾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面,道路两旁绿意盎然,村民庭院干干净净,花盆里各式鲜花争奇斗艳,健身广场、草坪和凉亭洋溢着欢声笑语,一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景象。近晌专家们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评,石家湾社区喻家坪组作为示范点获得一致好评,成绩名列前茅。

  “如果没有烟叶产业,我们社区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石家湾社区支书成应为自豪地介绍:“大屯营镇的烟是全县最好的烟,而石家湾的烟又是大屯营最好的!我们社区种烟历史长达14年,全社区近800户村民中有50多户种烟,今年共种植1410亩烟叶,面积名列全县第五,收获烤烟4100多担,社区得到19万多元的税收返成,加上烟叶工作经费,接近30万元。烟叶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全社区烟叶产业纯利有400万元,种得好的烟农有上10万元的纯收入。我们社区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电视机和电冰箱早已普及家庭,今年村民又新购10多辆小轿车。”

  成应为举例说:“我们社区种烟致富的,成光武是今年种烟100多亩,获得纯利15万元,种烟10年累计获得纯利100万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家里建起新楼房;鲁红普连续多年每年种烟50亩左右,添置了大型收割机、耕田机、农用三轮车,除种烟赚钱,还利用农机赚钱,效益可观,现在家里新买了小轿车;社区主任杨里文今年种烟30亩,赚了8万元,也买了一辆小轿车。”

  石家湾社区有了烟叶产业,争取行业支持烟水工程投入200多万元,水圳修好了,机耕路也修好了。有了经济保障,在镇上支持下,社区投入20多万元,村民集资10多万元,在喻家坪组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实现户户通改性沥青路。这个组平均每户还自筹3000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修建庭院,家家户户养花,有的村民家里养花多达200盆。

  成应为感慨地说:“没想到社区在这一两年就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我们眼里,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与石家湾社区相邻的大屯营村,烟农周孝泉脸上满是喜悦,身后的车库里停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他今年种了50亩烤烟,亩产130多公斤,赚了8万元纯利。他告诉记者:“我以前在海南省一家国企工作,改制下岗后回家乡种过蔬菜和中药材,但都没有成功。我从2005年开始种烟,年年都赚到了钱,还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高档小轿车。我现在认准烟叶这个产业了,明年我要种100亩烤烟!”

  周孝泉只是我县众多依靠烟叶种植致富者之一。

  采访大成桥镇梅鸣村,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土地整理正搞得如火如荼。记者了解到,该村以前参股煤矿,村经济依赖煤矿,每年获利好几十万元,但是去年全县所有煤矿关停,煤炭收入没有了,但全村发展却依旧欣欣向荣,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梅鸣村村支书杨世军早就预料到煤矿迟早会关停,便及时将村产业由“地下向地上转移”,在引进花炮厂、无纺布厂和液化气站的同时,从2012年开始发展烟叶产业并大获成功。梅鸣村种植烟叶第一年就有2000亩,受调控影响今年仍保持了1000亩,而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今年所送售的烟叶完全没有被“打回来”的。村里争取土地整理项目1000亩,目前正在进行施工。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种烟上100亩的中间组作为示范点,已安装路灯30多盏,庭院建设准备就绪,还护砌拓宽路基,正准备为通组到户公路铺油。

  金黄的烟叶变成了“金叶子”,充实了劳动者的腰包,烟叶项目也成为强乡强村之源,使乡村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烟叶产业真正富了乡亲美了乡村。对于烟叶产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贺应辉曾率人大代表在视察时感叹:“哪个地方种的烟多,哪个地方的房子就好、小轿车就多!”

  启示二:烟叶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烟草部门给钱还给“配套”项目,烟区得到实惠,烟叶产业成为农村最有奔头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宁乡烟草以多种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带动烟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减工降本的同时,带来了产业延伸,解决了更多农村就业,让农民尝到烟叶产业带来的甜头,使烟叶产业成为农村最有奔头的产业之一。

  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陈道颖在接受采访时如数家珍:“我们烟草部门给钱还给‘配套’项目,烟区得到实惠。如全县最大的烟基工程铁冲水库提质扩容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其中我们烟草部门援建的资金就达9360万元;全县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前年项目投入1625万元,整理面积5200亩,今年项目又投入3000万元,整理面积9000亩,预计明年3月可全部竣工;沙田烟草站项目总投入1300万元,已竣工投入使用,这对推动西部乡镇晒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烟基公路等诸多烟基工程。最近五年内,我们烟草行业扶持乡村各项经费近7000万元,支持烟基项目投入多达6.18亿元。通过烟叶产业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受益的并不只有烟农,而是广大农民群众。”

  记者走在种烟乡村,往往一眼望去,都是宽敞的烟基公路和平整的农田,这些烟基工程不仅夯实了农村基础设施,还美化了农村景观。前面提到的石家湾社区,多年来共获得200多万元烟基工程投入,社区配合烟草部门实行“哪个组种烟种得多,哪个组分得的烟基工程就多”的政策。喻家坪组68户村民,有8户村民种烟,种植面积达160多亩,烟基工程常年向该组倾斜,该组道路宽敞,水利工程搞得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很好。

  一座座土烤房“下岗”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密集式烤房;一个个水利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管网连接水源地与农田,结束了当地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历史;一条条机耕路连接田地和村落,确保村民出行安全和通畅……近年来,烟草行业加大了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容易遭受洪涝、干旱的农田变得旱涝无忧了;肩膀挑、板车拖的运输方式变成三轮车直接开到田边了;育苗设施由小棚变成了工场,烘烤设施由土炮楼变成了智能化烤房,翻耕起垄由牛犁人挖变成了机械化作业,烟农种烟越来越省心了,也越来越轻松了。

  “想起以前烟叶烘烤要全手工上烤房,每天半夜要醒来三四次添火的种烟经历,烟农都说过去种点烟叶确实很‘累’。如今搞现代农业建设,耕地有农机,烘烤智能化,技术有专业人员指导,许多工作环节有合作社代劳,种烟相比过去要轻松多了。”金醇烟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旭东告诉记者。

  金醇合作社是全国知名的烟叶示范社,今年试点一体化服务,实现减工增效。据介绍,该社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挑选了一批非种烟农户,经过专业培训后成立服务小分队,开展“采、编、烤、分”一体化、精细化专业服务,试点服务面积达2000亩,取得了良好效果。谢旭东有板有眼地说:“我们通过开展站外烟叶专业化分级,一是有效提高了烟叶分级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生产中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是有效加快了烟叶分级进度,今年的日均分级量比去年增加了24公斤;三是有效提升了烟叶纯度和质量,非烟物质得到有效控制,工业企业满意度明显较高;四是烟叶收购进度也大大加快,日收购量较去年提高了1.3倍。”

  62岁的成功山是大屯营镇郁金烟叶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他谈及从烟经历时说:“上世纪90年代,我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过百合、豫薯、黄姜等,种出来后不是没人要就是效益低,都以失败告终。农民希望勤劳致富,苦于没有好的产业,是烟叶产业的引入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老百姓增收才是硬道理,如今烟叶这项产业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根深叶茂了!”成功山欣慰地接着说。他上任之后狠抓专业化服务,组建了10多人的专业化烘烤队伍和300多人的专业化分级队伍,通过专业化服务,既保证了今年大屯营的烟叶烘烤和分级质量,又为农户降低了成本。今年入社烟农270户,种植烟叶9000亩,送售烟叶19528担,实现烟农总收入2925万元,烟叶等级纯度为全县最好,收购均价为全县最高,合作社通过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设施综合利用,还盈利30多万元。

  成功山高兴地说:“我认为烟叶产业是一个优势产业、致富产业、责任产业,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用心发展。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看到一车车金黄的烟叶,一沓沓厚厚的钞票和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我心中如释重负,再多的苦累和付出都感觉值了。”

  启示三: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广大烟农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县烟办主任肖年富接受采访时透露,烟叶产业已成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优选农业项目之一,烟叶产业为烟农脱贫脱困做出了突出贡献,烟区农民收入总是高出全县增长水平。因为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贫困村依靠烟叶产业带动贫困户,夯实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物质基础。全程陪同采访的县烟办办公室主任何丹拿出一份资料,记者看到,我县最新一轮的32个精准扶贫村中,就有17个村种植烟叶。

  对贫困山区而言,如果自然条件适宜,积极发展烟叶产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采访期间,烟农直言,种烟与苗木、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相比,有许多优势,比如见效快、收益高、有市场、有税收,所以说烟叶产业是促进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黄材镇副镇长贺军辉动情地说:“我在黄材工作了16年,见证了当地多种产业发展的失败,虽然山区人民勤劳,但苦于致富无门。现在种烟帮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我听到他们聚在一起交谈,三句话离不开‘烟叶’。”

  该镇松华村支书邓尚志告诉记者:“多年来,我村发展过玉竹、黄麻等产业,但都没有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唯有烟叶产业从2007年发展至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逐渐壮大。今年我村种烟300亩,明年有信心上500亩。”

  邓尚志介绍说,有位村民从2007年就开始种烟,每年种烟30多亩,家人重病花去10多万元,也没给家庭生活情况带来太大影响。过去这个村因病返贫的农户屡见不鲜,如今有了烟叶产业,抗拒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了。目前,松华村正依托金马组的明朝古道和大学士遗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到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烟叶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被列入精准扶贫村的老粮仓镇楚江村,从2000年开始小规模种烟、2008年开始大规模种烟,多达上千亩,通过发展烟叶产业,村里贫困户数逐年减少。

  朱合平是该村通过种烟脱贫致富的典型。他多年前不慎摔伤,丧失了外出务工的能力,却有两个儿女需要抚养,过去一直住的老土砖屋,无力新建楼房。他家8年前开始种烟,每年50亩左右,除去日常开支,用种烟赚来的钱还在组上买了一栋价值近20万元的楼房,全家欢欢喜喜从土砖屋搬到了楼房居住。

  现在,楚江村又将推选贫困户刘听益种植烟叶。刘听益和妻子均有残疾,有3个子女需要抚养,生活十分困难。明年他家将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烟叶10多亩,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像朱和平家一样脱贫致富。

  “我们村不仅有7户贫困户通过种烟脱贫,还有几十户贫困户通过为烟农打工脱贫。”楚江村支书刘争飞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烟叶产业后,村里就连70岁的老人也能帮烟农做烟叶分拣等帮工,一年挣回7000多元,这让不少贫困家庭脱贫。他盘点后说:“去年剩下186户贫困户,今年下降到136户,一年就减少了50户,除7户是种烟脱贫的,20多户是为烟农打工的。现在所剩136户贫困户中,还有30多户在为烟农打工,估计再过一两年,他们也能摘掉‘贫困户’帽子了。”

  刘争飞高兴地说:“烟叶产业还给我村带来了烟水工程,镇上还将育苗大棚建在我村里。烟叶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我村计划在村里修个足球场,以文体项目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贫困村脱贫将迅速成为现实。”

  道林镇靳水村,村上无企业、无矿山、无项目,村民历年来靠种田为生,全村有3291人、920户,其中162户为贫困户,是国家级贫困村。烟叶产业的发展,让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四年来,该村烟基工程累计投入600多万元,2012年至2013年建设了60座烤房,今年又有1000亩土地平整项目。此外,该村水利建设也投入200多万元。

  村支书成友亮介绍:“我们村2012年种植烟叶600亩,2013年800亩,2014年1000亩,今年稳定在800亩,4年来烟税返成50万元,烟叶产业对村集体经济和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帮助。”

  靳水村村民陈彩娥,丈夫多年前不幸患病去世,家里负债8万元,儿子正在读小学,家庭十分贫困。虽然到外打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但为了方便带儿子,她选择了种烟,连续两年租用别人的水田,每年种烟15亩多,共赚了10来万元,还清了债务,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望着儿子带回的奖状,她坚定地说:“我要再种几年烟,把儿子送到大学!”

  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烟叶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依托烟叶产业来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烟农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乎全局,烟水烟路烟房烟叶扶贫惠及万民。”

  启示四:烟区形成依靠劳动致富良好风气,由过去“要我种”变成现在“我要种”,金色的希望播撒在农民心中

  种烟到底行不行?烟农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近年来,选择返乡种烟的在外务工者比例不断增加。在流沙河镇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更多的山区农民将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何长才是流沙河镇草冲村的村支书,本人也是一位烟农。他说:“种烟政策好,效益也不错,我越种越高兴。我种烟不完全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更多的是为了争取烟水烟路配套政策。”

  “我始终认为种烟是个赚钱的好门路。首先,种烟政策扶持力度大,技术服务好。本人作为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民,几十年来,我种植过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烟叶虽然只有四年,而且有起有落,但还是认为烟叶是生产技术指导、管理、服务最好的产业。其次,种烟投入相对不大,产品销售最为简单,是当前农村效益相对稳定、市场最有保障的农业产业。”何长才激动地说。

  虽然去年种烟亏损较大,但年终政府和行业的补贴救灾政策还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损失,让何长才倍感欣慰,没有失去信心。他坦言:“今年我种烟127亩,送售烟叶347担,净赚11.4万元。明年我计划再种植120亩,相信能赚到15万元纯利!”

  种烟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流转带来了地租收入,产业发展给富余劳动力找到了谋生出路,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成为了现实。带来焕然一新变化的,不只是村民的住房和小轿车,还有更重要的依靠劳动致富的良好风气,更多的贫困户走出越懒越穷、越穷越懒的恶性循环。

  每当晴好天夜幕降临时,在黄材镇黄材村富源烟叶专业合作社小广场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数以百计的男女老幼踩着悠扬的音乐节拍,舞动身姿,跳起欢快的广场舞,还有许多人坐在广场边上,或跳舞,或促膝聊天,其乐融融。

  这些闻“乐”起舞的人中,大多数是烟农。黄材村村主任、富源烟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姜志强告诉记者:“烟叶合作社成立以前,烟农种烟忙得不可开交,有点闲暇时间,却是聚在一起打纸牌、搓麻将。后来,烟叶合作社成立,通过劳动力资源中心的劳务调配,以及在烟叶生产关键环节开展的专业化服务,将烟农从繁忙的农事操作中解放出来。有了闲暇时间,也有了宽敞的场地,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和烟草部门号召,因势利导,近年来组建了一支乡村广场舞舞队,通过引导社员和群众参与广场舞活动,丰富了烟农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音响、灯光设备和教学光碟一应俱全,这都是烟叶合作社举行社员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斥资4000多元购置的。村支两委和合作社鼓励烟农和村民改变陈规陋习,积极参与到跳广场舞活动中来。同时,也利用烟农和村民集中跳广场舞之机,大力宣传烟叶生产计划、订单生产、优化烟叶结构、标准化生产等相关政策和技术,让大家随时了解烟叶生产情况。

  跳起广场舞,现在黄材村里很热闹,跟过去大不一样了,有效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接轨”,村民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打牌声、搓麻将声越来越少;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外出闲逛的少了,吵架的少了;邻里间的沟通交流多了,社会变得更和谐了。烟农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对烟草部门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强,有力地推进合作社以及镇、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很多烟农靠种烟盖起了小楼房,购买了小汽车,供出了儿女读书,改善了生活质量,改变了家庭命运。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烟叶产业已被乡村两级和烟农普遍接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烟叶靠得住”、“要脱贫、想致富,种植烟叶是出路”等佳话在我县农村广泛传颂。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正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的“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集中教育活动,提倡勤劳致富,反对“懒惰风”。有了经济的杠杆,尝到甜头,烟农由种“政治烟”到种“经济烟”,真正变“要我种”为“我要种”,涌现出大量“职业烟农”和从烟农民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着金色的希望,用执着的精神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正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